《稻盛哲学》学习随笔3

第四讲 人生真理在勤奋中领会

原文: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人格呢?修身养性具体该怎么做呢?要居深山、击瀑布,进行特殊的专门训练吗?不必。在这世俗的社会里,天天勤奋劳作就足够了。
本书后面的章节将会详细解释,释迦牟尼谈到参悟之道,其中重要一条叫“精进”。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鹜、埋头眼前的工作。这是提高心性、磨炼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一般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获取报酬,劳动不过是谋生的手段,幸福生活应该是少劳多获、多休闲、多娱乐。抱这种人生观的人甚至认为劳动是不得不干的苦差事。
然而,劳动对人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劳动具有克制欲望、磨炼心志、塑造人格的功效。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陶冶人的情操。
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每一天的工作,这就是最尊贵的“修行”,就能磨炼灵魂、提升思想境界。
农夫二宫尊德生长于贫困之家,没有学问,就靠一锄一锹,从早到晚、披星戴月在田间耕作,诚实勤奋,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仅靠这一点,他把荒地变成良田,成就了伟业。


由于业绩出众,不久二宫尊德就被德川幕府起用,与诸侯们一起被邀至将军府中。尽管此前他没有学习过上层社会专门的礼法,但在言谈举止中照样流露出高贵和威严。
这说明,沾满汗水和泥土、辛勤劳作的“田间的精进”在不知不觉中耕耘了他的心田,陶冶了他的人格,磨炼了他的意志,将他的灵魂提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全神贯注于一事一业,拼命努力,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人在这个过程中,灵瑰自然而然获得净化,形成其厚重的人格、劳动的尊贵价值正在这里。讲到磨炼心志,大家可能联想到宗教的修行,但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拉丁语中有一句谚语,“比完成活儿更重要的是完善干活人的人格。”但是干活人的人格必须在干活中才能提升和完善。糖是说,正确的人生哲学只有在拼命工作中、在汗水中才能产生,人的精神只有在日常的、不懈的劳动中才能得到磨炼。
埋头于本职工作,不断钻研,反复努力,这意味着珍惜上苍赐予的生命中的每个今天、此刻中的每个瞬间。
我常对员工们讲,必须“极度认真”地过好每天每日,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虚度。认真的程度要达到“极度”好像很“傻”,但只要坚持这种人生态度,一个平凡的人就能脱胎换骨,变成一个非凡的人物。
世间被称为“名人”、在各自的领域中登峰造极的人们,他们一定走过同样的历程。劳动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而且提升人本身的价值。
不必脱离俗世,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希望大家铭记这一点。

(一)劳动观

这一节内容讲到,人生的真理在勤劳工作中领会。如果把这章单独拿出来,会觉得有些突兀,不妨还是对比一下,找找差距。一般人认为劳动是辛苦的,不如休息好。而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劳动好,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呢?
我们不妨把前三节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第一节,稻盛先生说人生意义在哪里?第二节回答道:在于提高心性,磨练灵魂。随后说,怎么提高心性,磨练灵魂呢?要坚持正确的做人准则,才能提高心性。那坚持之后还要怎么做?劳动、实践。所以这一节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以看出,稻盛和夫提出这样的观点和一般人不同在哪里?他对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追求人格的完善,心灵的磨练。他认为,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其他意义并不大。
所以,读稻盛时,我们一定要知道他内心追求的是什么?追求如果不一样,很难运用好他的方法。如果追求的是好逸恶劳、财富、奢侈,很难看懂稻盛。劳动是方法、过程,产生的是人格、心智,他说,这才是我真正所追求的。
其实从身边来观察,也会发现这种现象。不劳动者,表面好像很舒适,实际带来什么呢?当一个人停止劳动以后,很快会变得愚痴。有的人喜欢过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年岁越大,智慧越不容易开启。甚至想看一本书,想听一堂课,都提不起兴趣。别人讲的道理,听也听不懂,最后只能去听一些浅薄的笑话,而不足以去到达很高的真理。同样是人,少年起步差不多,为什么到了中年时,人与人的智慧差别这么大呢?


中国文化里讲“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劳动以后,心会去思考、会专注,然后善心生,善心生出智慧。而当一个人放逸以后,不劳动了,意味着和智慧的远离,到最后会变得越来越迷惑,不能有睿智的人生。这能看到两者之间的得失。所以我们如何选择?
不劳者,愚;善劳者,智。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传统文化谈到中国人,说中国人是勤劳、善良、智慧的中华民族。这句话实际代表人类最根本的美德,就是人类只有在勤劳、善良和智慧中,才能获得真正圆满的人生。如果人类失去了这些最根本的,那么只能衰退、堕落、倒退。
稻盛和夫先生说,劳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劳动成果,更主要是什么呢?克制欲望,磨练心智,塑造人格。能谈这种观点的是什么人呢?是有精神世界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圆满,而不是物质世界的过度拥有。

(二)劳动价值
把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联合起来,人生的目标在
心性,怎么办?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勤奋地劳动。因为劳动,让人的心智得以磨练,人格得以完善,所以自然产生高贵和尊声稻盛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二宫尊德就是因为劳动中产生内在变化。劳动的价值在这里体现,他代表人类的更高的追求。
我们学稻盛,找差距,看看稻盛的人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借鉴?
我们这个时代一直在追求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很好,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捷。同时我们也发现,科技过度创新,使人类变得慵懒。人类慢慢失去了劳动的机会,随着劳动减少,人类内在的世界开始下降。有朋友提出这样的想法来: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建。否则单纯的科技创新,会对我们整个精神生活形成冲击。我们会在科技的推动下,精神世界越来越趋于萎靡。人们困在手机里,困在电脑前,而不知道如何通过勤劳的双手,让我们大脑能够动起来,让身体动起来。如果走到这个尽头,就太可怕了。
我们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现代人,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家中子女教育,包括后代人,在科技大潮下,如何恢复人类的劳动空间呢?如何建立可以劳动的机会呢?怎么能够让人类不失去这种心智的磨练、人格的圆满最好的这种方式?这是未来我们要计划的,否则走着走着,科技发展很快,可是我们内在世界要开倒车了。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既然知道了劳动的价值,那么,怎么去发挥劳动的价值呢?
当然,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的劳动,不是一般那种普通大众的过度劳动,他是在前三条原则的基础上。人生意义在提高心性。怎样提高心性?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热爱劳动,就可以提高心性。对人类正确原则的坚守和劳动的坚守,以此来形成的人类智
慧的恢复,人格的圆满,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关于前面四节,我们分享这么多,在这里沟通一下,我在这里恭候大家!

问:心性提高和经营拓展什么关系呢?
答:我们看到所谓经营拓展的实质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在社会能够担当的责任有多大。财富不是我们个人的,我们只是去管理它,而不能够真正拥有它。那么,财富能管理多少跟什么有关?跟一个人内在的担当有关。就是当一个人对社会越能够担当时,他越能够帮助社会管理更多的财富,这就是经营的拓展。
心性越高的人,自然所管理的财富越多,这是自然之道。从这个层面来说,无论政府还是个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大家其实都是在管理。只是有时人有一念私心,一念愚痴,想不清楚。无论民企还是国企,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资产几十个亿和月薪两万,大家都在做管理。没有人真正拥有,走时带走的只有心性。想明白了这些,才能找到方向,生命才会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一个人心性高是什么状态呢?从我们中国文化来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愿力,是一种担当。对整个社会来看,把那些最大的财富或最重要的事情,交给那些最有智慧、最愿意担当的人去承担,整个社会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合理的分配。就好比一个老父亲,把家产传给三个儿子,不能均分,否则家族就败落了。怎么办呢?传给那个最善于管理的,最善于担家务的,最能够传家道的儿子。这个儿子的财产分得最多。目的不是为了他,而是他能够担起家族的责任。
我们看一个问题,不能单纯只看自身,要看到人在天地之间、在社会之间、在自然之间的公共规律。如果单纯看自身,看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放在整体来看的话,就很明显了。就像下棋一样。车有力量,所以棋手对车就会很重视,希望它多担一点,卒力量小,所以担的少一点。天地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心性高的人在前面担当、所以整个社会自然走向和谐。那么,我们想管理更多的财富,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心性。就是说,提高心性将获得管理更多财富的权利。


那么什么叫心性提高呢?读《活法》第一节就清楚了。从开篇稻盛和夫没有讲自己一个字,讲的全是时代、国家、未来、命运,当一个人心性很高,他想的是整个社会怎么办?他希望用他的书给这个社会打一个桩,给他人带来幸福,让社会前行。一个人能够无私地关注国家和时代的命运,就是心性高。心性高从哪里看?从忧患和愿力能看出来。心性即忧患与愿力。
这里说的“心性”,不是普通人说的“真高尚,真是个好人”,这是普通的心性,还不够,标准不够高。这里说的“经营”,也不是说企业挣多少钱,企业多少资产,这个也不够。所谓心性高,是你所能承载的;所谓经营大,是你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古人说的立功,有功于社会。从这个角度分析,提高心性自然就能拓展经营了。一个人心性越高,他的社会位置越高,无论是在商,还是在政,都是一样的。
所以说,提高心性,最终是什么?从当下来说,是按照正确的准则做事,利他,为社会做贡献。从宏观来说,能够在商业中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能够去顾及更多的家庭幸福,能够想到我们产品对社会的利益。因为我们公司的努力经营,造福一方人民,利国利民。这样心性就很高。想的事情越大,想到人类、想到国家、想到地球,想到他们的安危时,心性自然就高起来了,然后再为之奋斗,为之担当,为之尽一份力,这就是拓展经营。
打一个简单比喻,各位很多是企业当家人,都是企业董事长。在公司里你最会重用哪些人呢?就是最关注公司发展的人,最愿意和公司同心同德的人,最能为公司担当重任的人。我们从一家公司能看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把天地当做一个大公司,我们就是中间一个员工,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心性提高了,经营自然拓展了,这是自然界的规律。緣分跟着愿力走,跟着心性走。愿有
多大,缘分有多大,力量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大。


问:怎样学稻盛哲学更容易理解?
答:我们前面介绍过,稻盛和夫的商业哲学,是基于他个人的两大块重要理论基础,一是中国的孔孟之道,一是中国的大乘佛法。如果没有一定的大乘佛法修为,读稻盛的书会有些吃力。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学佛,学佛没有到一定境界,很难有勇气出家,稻盛和夫老先生晚年能够从容出家,对佛法的修行必定是很深了。只是先生很谦卑,不愿去显露。我们学《活法》,如果能对这些基础部分多了解一点,对先生提出的观点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国文化像一棵大树,有根,有枝,有叶,很难从哪一个树叶上,了解整个大树,想了解这棵树,就要从根上整个理一理。学稻盛,有的朋友觉得一时不能理解,需要回到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有时间的话,不妨浏览一下相关几大基础学科的书籍,对源头多了解一点,然后再来读稻盛的书就容易很多。
问:新加坡、马来西亚有很多基督徒,如何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接受稻盛哲学?
答:我觉得如果是基督徒的话,可能也会更好地理解一点,因为基督教也相信来世的。世界上宗教基本都是以相信来世为主。有来世的话我们一定知道,能够通达来世的只有心性,其他所有的都过不去。一个人就算万贯家资,如果心性很污浊,也没有未来。一个把所有资产捐给社会,心性很高的人,未来必定非常美好,在这一点上各宗教的观点都是相通的。各种宗教都提出了前生后世的问题,不仅仅是佛教。稻盛先生谈到这个问题比较圆融的,适合于各个宗教。


已发布

分类

作者: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