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学》学习随笔15

一、请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实现永续经营?
一般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化,只是企业的装饰,没有发挥实际功能。企业为什么需要文化呢?
首先,企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有社会的前进规律,而企业文化的建立,就是让企业能够跟随整个社会的大规律往前走,这样这个企业才能够永续经营。所以说,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与社会如何合理有效的呼应、互动、对接。比如说,这个企业在社会中存在价值是什么?担当的责任是什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这是一家企业能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企业带头人对整个社会发展要有关注,而不是孤立地看企业本身的运转。如果当企业自身运转和整个社会相悖的时候,一定会发生障碍。比如我们看到的酒店、医院事件,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完全忘记了企业在社会中存在这个大话题,只顾及企业本身的利益,靠局部的这种眼光和手段运作企业,是长久不了的。想要企业持续,必须依道而行,这个道是什么呢?道即是大规律,整个社会的集体性的、客观的规律,这个是文化构建的第一要义。因此,企业需要文化,找不到这个文化,就等于找不到企业发展的根本了。
第二点,文化在企业内部是什么?企业本身它是一个人群的组织,他不是单纯的一台机器。一群人在一起,也要遵循它的运作规律,他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这种情况下,这个小社会内部怎样协调发展,这涉及到文化的另外一部分。哪怕只有几十人的企业,它内部的规矩怎么构建的,用什么引导人?就是古人说的齐家和治国。国怎么治?需要建立他的人文秩序,因为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大家在一起如何共同实现,根据这种共同追求,进行有序梳理,最终形成企业内部的文化。
企业内部的文化有什么好处呢?让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受益者,让企业有序进行,让企业像一个好的社会一样。就像我们看到各个国家,有的国家很富强,有的国家很贫穷,有的国家很和谐,有的国家有战乱。什么原因呢?差别在哪里?文化。一个文化好的国家,他必然是富强的,必然是和谐的,必然有力量。所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调整内部的人文秩序,实现共同幸福。

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突破创新的出口在哪里?
企业创新思路在哪里呢?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存在,他不是孤立的,他是在为社会服务中而存在。为社会服务,就要看到社会希望我们做出什么样的服务。不是我们想做什么,而是社会需要我做什么。如果从我们自己心里能够找到这个路径,就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社会在往前走,人们的精神雷求、物质需求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高。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企业如果找不到创新思路,不是没有思路,是看问题的角度错了,单纯的追求自身发展,追求自身效益,而忘记了企业本身是和社会互动的这一基本责任。
我们常说哪个项目赚钱呢,这种想法本身就值得推敲。做企业,首先需要放下自我,去看一看这个社会到底在往哪里走,有哪些问题,问题怎么解决,人们还有哪些需求,需要怎么能够去引领和满足?从这点去找,就能找到创新思路。我们心中对社会的感知、对于人民幸福生活追求的感知越敏锐的时候呢,思路就越开阔。所以,不是没有事情做,而是忘记了大众需要我们做什么,把思维方式要调整过来。单纯就盈利和发展来看,往往就没有思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就所行”,从这里就能找到创新思路。

三、如何理解“以文兴商,以商载道”?
“以文兴商”是提醒我们,做商业不能够蛮干,不能够自以为是。以文兴商的文,可以理解为人文,也可以理解是文化。人文是什么呢,天有天文,地有地文,人有人文,社会是人与人之员,商业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规律,就像天地样。我们想去做商业,企业和企业打交道,企业和员工打交道,企业和客户打交道,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按这种人文规律去做事,有业就发展起来了。所以,所谓以文兴商,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够我行我素。
“以商载道”呢,我理解它说的是一个企业家更高的思想境界。企业最高的追求是什么?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把一生求道、明道作为大追求。我们通过做商业,这一辈子最终实践了道,证明了道,发现道确实如此,可以把这种道传递给儿孙。商业本身成为一种锻炼,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道有了更深的了悟,以商载道,商业虽然过去了,但是我们对道明白了。这两句话我觉得前一句话说的是我们入商业门的时候,以对人民的尊敬而入。最终有一天,当我们退出商业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是我们赚了很多钱,而是我们明了很多理,对圣贤所传承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把这种商道传递给后人,传递给家族,我们这一生就很圆满。
四、请问对公司孝道文化建设有何建议?
自古以来,圣人以孝化民,正如夫子所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员工和谐幸福。我们推广孝道,首先是让员工能够走人生正道,孝敬父母,能以孝传家、以孝兴家、以孝育子,所以,这个孝的意义很大,让每个家族都能有家族文化。基于此,我有一点希望,推行孝道以后,未来能帮助每个员工建立起家道。
一家企业也是国家的公民,也是百姓的儿女,所以,我们要孝国家、孝百姓,如何孝国家孝百姓呢?就是我要找到公司的使命,如何做能够对百姓更受益,对国家更受益,除了正常纳税和为国家实现劳动就业以外,我们还要考虑本行业在这个时代大潮中,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应该为百姓带来什么样的方便,在这方面多想办法。因为我们的存在,让社会更加幸福和谐,这也是一种孝,这种孝是对国家的孝,对百姓的孝。
回首过去,很多企业一直坚持这个方向,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文化上的利益,这个很难得。一个企业不仅做了商业,同时在文化上对当地百姓有很多贡献,办论坛、发放书籍、光盘、公益课程推广,这些事情做得非常棒,非常难得。文化会留在百姓心里,是大善。相信有更多的企业会把这些好的做法,继续坚持发扬光大,传播给更多的企业。

非常感谢伟大的稻盛和夫先生,能够创建这样一种商会的模式,让大家能够共同学习成长。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经说:做企业,决不是仅仅集聚一笔财富,而是建立一个足以长存于世的组织。每一位伟大的企业创始人都有有关本企业的明确理念和理论,从而引导其行动和决策。
一家商会也好,一家企业也好,在初创的时候,理念的构建将对未来产生长治久安的根本作用。稻盛和夫先生说:“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部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哲学,并不懈努力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这样的话,企业就一定能发展,一定能保持长期的繁荣。”
借用稻盛先生的理念,想把一个塾做好,首先要在盛和塾内部确定正确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哲学,并不懈努力地与塾生们共同拥用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这样,盛和塾就一定能发展,一定能长期繁荣。所以,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一套完整先进的理念,是一个塾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下面分四个部分来谈,关于一个塾的宗旨使命、团队干部、文化建立的问题,制度规则,简单称他为管理四定,一定宗旨二定人三定文化四定法。
(一)宗旨
首先想和大家谈谈盛和塾的大义名分。,第一,盛和塾建立的意义是什么?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塾?
到底为什么要在一个城市建立一家墊,常规的思维是,大家可以集中起来学习稻盛哲学,帮助我们获得一些做企业的经验,这是我们惯性的回答,还可以再拓展吗?
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有的地区企业普遍比较发达,而有的地区相对落后。通过学习稻盛哲学,我们知道,企业经营并不单纯看企业家的勤奋和人脉,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学高度。而影响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地域、交通、政策以外,很明显是他的文明体系。就是说,在这个城市,有没有一群具备商业哲学的人在推动本地企业的经营。地区商业文明的高度决定了地区商业的运行发展、最终的经济总
2015年,东北三省商业速度放缓,原因在哪里?思路决定出路,相比之下,南方的企业相对更加务实,更加市场化,更加国际化,北方的企业靠山吃山,人情关系重,小富即安,国际化能力不强。影响地方经济的重要因素,就是当地的商业思想能否跟上时代脚步。
同样道理,一个国家有着什么样的商业文明,必然呈现出什么样的商业形态,从而决定他的经济速度和百姓的生活。当一个地方的企业家群体没有很高度的商业文明意识,眼光境界都不足的时候,即使是好项目也操作不好。我们的很多行业三十年为什么一直输给日本德国,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源问题,问题还是出在思想和境界上。没有思想高度,就发展不起来民族产业。站在这个高度看,中国未来必须建立自己的文明体系,凭此屹立于世界,这是大势所趋。百度为什么还会犯那样的错误,找不到做事情背后的使命,高层面的商业思维方式无法构建,只能跟随利益狂奔,掉进了“什么赚钱做什么”的低端商业思维陷阱,这么下去很可怕。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鲁莽的干法,看不到缘起就做事,会很累。要想走向经济强国,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商业文明体系。
日本1991年出现了房地产危机,为什么?当时整个地产行业的思维是混乱的,忘记了商业的本质,如果当时的地产商具有稻盛和夫一样的思维模式,日本不会出现房市危机,而那一次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几乎倒退20年,多少年难以复苏。一个民族,从事商业的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了民族产业能走多远,决定这个城市是富庶还是贫困。新加坡那么小为什么那么发达,值得我们去思考。没有自己商业文明的国家,很难真正走向富强。我们不是单纯地抓城市GDP,不是单纯地抓企业发展,要抓企业当家人思想高度,否则,1000万的投资可能会产生300万的利润,也可能会产生 2000万的亏损。那么多上市公司,为什么有的走着走着就没了。我们都在自命不凡的资本运营中,忽视了本身文化底蕴不足的严峻事实。文化是人的思维方式,思维的高度,思维的境界,对整个商业的理解。没有这种思维,只靠机会靠关系可以维系暂时的繁荣,而经不起真正的市场风浪考验。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在做本地生意,很少有能够跨越区域,走出中国乃至走向世界。未来世界经济一体,中国作为新的经济中心,面对欧洲、亚洲,机遇到来了,那么企业家的商业意识有没有跟上。
南怀瑾先生说:文化是人类民族的灵魂,尤其是一个国家民族,切不可自毁灵魂、但取躯壳地糟蹋文明,更不可自毁千秋的文化大业,而偏取后世的一家之言,便当作金科玉律。那是必有自忏孟浪,后悔莫及的遗憾啊!
中国的经济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文明体系,以此来撑起整个商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必须向前走,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与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今天建立盛和塾,不仅仅是当下要给企业家带来利益,我们还要考虑,给后人留下什么?能不能铺出一条可以运行百年以上的商业文明路线。不是留下我们的资产,是让后人可以拿来照方抓药的东西,中华民族自己的商业文明体系。就像四书五经一样,永远可以利益后人。
在家里的道理也是一样,给家族建立起家道,在我们退休的时候,每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家道传承,让儿孙百年后还在用。在清代,中国有很多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族世代书香门第。这是一条正路,一个家族不走这样道路,即使发了财也走不远。
要建立这样的商业文明,有三个模块非常重要:中华文化、褶盛哲学、现代管理。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稻盛哲学本身就是取自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现代商业的成功案例。西方国家走过了近三百年企业管理,以泰勒为先河直至今天的德鲁克,这些都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元素。融汇在一起,就会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商业文明体系。如果我们能从这里着手着眼,今天我们建立盛和塾意义就非常重大。在学习和实践中去孕育可以延续百年以上的东西,让后人可以看到中国人是怎么办企业的,实践着什么样的商业理念。这里既有西方的先进管理体系,还有千年不衰的文明古国传承,更有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稻盛哲学。今天如果我们能把这三块都用得特别好,企业的问题基本都能解开,还能兼顾未来。这三块本身是一体,稻盛哲学兼容并蓄,有着很深的中华文化烙印和西方管理烙印。今天的中国企业这些年吃亏就吃在这三块基础不牢,凭着感觉和短期经验做企业。
运用稻盛哲学有两个独特优势:一是敬天,致力于为人类做贡献,二是爱人,致力于为员工谋幸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利国利民”,这为企业找到了在国家、百姓之间最合理的位置,既能利国利民,自身又能够很好地发展,符合大道。稻盛哲学很适合这个时代,企业得发展,国家得税收,百姓得幸福。一个企业家如果可以娴熟的运用稻盛哲学,他就可以完成自我的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作为人何为正确;立功——对国家有贡献,对员工有贡献;立言,把这些思想留给后人,形成自己的商业思想。这是一个最佳的商业文明体系,所有人都是赢家,每个人都会受益,利国家,利百姓,利自己。所以,我们建立盛和塾,意义非常远大。
中国老一代企业家有的并没有善终,晚景不好,五伦不圆满,企业家本身不缺少能力,不缺少勤奋,缺少的是究竟的智慧。我们建立盛和塾,传承中国自己的商业文明体系,让后人不再走前人的老路,和社会和谐共赢。
作为个体,我们为什么加入盛和塾?我们通常想法是来获得做企业的方法和经验,这个想法还可以往深再挖掘。稻盛和夫说:“如果我们问我‘这一生所为何来?’我会毫不犹豫、也不带一点骄傲地回答‘我是为了做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来。”换句话说,哪怕只比原本好一点点也无妨,我就是为了带着那净化过的崇高灵魂离开人世而来的。”人生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企业的规模吗?不是,是自我心性的提升。心性在哪里提升,一是增强我们的愿力,一是去除我们的习性,这就是心性提升的最明显体现。我们的愿力越来越大,过去我们不敢担不愿担的,现在敢担了,不愿意付出的付出了,不能忍的忍了,不能放下的放下了,愿力在增加,习性在减弱,这样心性就提升了。
我们带着这样的目标走进盛和塾,如何提升愿力?第一就是担当。在盛和塾,我们的愿力被激活,我们可以完全无私地为社会做点事情,启动内在本有的善,我们付出的是时间,收获的一定是心性。心性从哪里收获,从担当中收获。我们平时多数时间是在商业交易,有机会在无偿付出、没有任何回报的时候,心性提升会更快。
如何去除习性?共修,我们到一个组织来,不是简单地要求事事顺着我,要给我什么,是我们在组织中接受磨练。我们每个人都是老板,都是老大,在公司说了算。到了这里,我们不是老大了,可能会有一种失落感,需要忍耐。可是,我们知道吗,这正是我们提高心性、去除习性的最佳时刻。我们要学会当普通人,学习换位思考,学习被反对,学会反思,学会被指出错误,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自己企业根本获得不了的。
人的这一辈子,优点决定我们的高度,缺点决定我们的归宿。作为企业家,在自己企业我们所领导的人都是比我们低的人,第一他们没有能力看见我们的缺点,第二即使看见了也不敢和我们说。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发挥优点,而是发现缺点。我们的客户不一定告诉我们,我们的员工不一定告诉我们,就像我们当年课文里讲的邹忌见齐宣王,所有人都赞美他,因为都有求于他。所有有求于我们的人都会赞美我们,没有人敢批评我们,这本身是个非常大的盲点。
参加共修,就是看我们敢不敢面对我们的盲点,我们的缺点。在组织中大家互相照镜子,而不是让组织时时随顺着我,组织不能听任何一个人的,不能专治,否则是对组织原则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加入盛和塾,我们每个人要知道为何而来,知道为何而来,就能挺住。为何而来,为了成长而来,为了担当而来,希望我在盛和塾的付出,对这个城市的商业文明有所贡献。为了提升自我而来,希望组织能够磨练我的性格,通过磨练性格,更好地做好我的企业。如果每个人秉持这样的心,我们知道为什么来盛和塾,,我们会有很大的提升。
集体在一起,是提高心性的好时候。一个人愿力提不起来,一个人习性没人帮我们指出。当老大什么都好,但是没有人来告诉我们的任何缺点,我们会永远保持自己的傲慢直到老去,当我们尝一尝被人批评是什么滋味,当员工是什么滋味,我们就突然长大了,这是人生的体验。
宗萨仁波切说:“菩萨道的修行是以帮助其他众生为基础,但主要意图是摧毁自我,而不是社会服务,无论我们做了多么好的事情,但如果自我粉碎了,不再自私,就是利生事业”
我们平常没有机会发现我执,而在组织中是可以的,接受这种考验,在组织中出现的不如意、烦恼,正是成长的美妙时光,黄豆进入到豆浆机里磨,磨出了豆浆。只有这么做,才能慢慢地把我们的错误磨掉。有没有这个坚强的心,去摧毁这些习性,而不是保护溺爱它,不是把烦恼指向别人。我们敢不敢接受不同的意见,敢不敢接受矛盾,接受烦恼,这就是人生,经历过了就成长了。谁能去服务大众,谁就能成长,谁能在服务大众中把自我


已发布

分类

作者: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