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谁就能获得大成长。来这里不止是单纯地学习稻盛理论,
更是为大家服务,最终我们完成生命的蜕变。
世间为什么这么多矛盾,矛盾的背后是个体的习性,习性为什么得不到收敛,因为没有一个想收敛的意识,没有一个远大的梦想,盛和塾是以道相交,不是以事相交,是磨练道的地方,道是清净的,是慈悲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从宗旨来说,可以帮国家建立文明体系,拉动地方商业经济发展,从个体来说,可以使我们的生命获得真正的提升,所以要勇敢的进入组织,接受领导和管理。
这是一个高端人群成长的地方,是一些经得起考验的人在一起的地方,理念越高,效率越高,会化解很多东西,感谢每一次妥协和忍让,在妥协和忍让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时代为什么让盛和塾出现,希望盛和塾出现后,让中国商业走上正轨,出现一批高心性的塾生,愿力大,生命呈现更灿烂的一面。
(二)人才
路线确定以后,人是关键。在团队理念上,第一,团队要有情怀,稻盛先生的《活法》就是以情怀来写出来的,他作为一个企业人,因为忧患这个时代而写了《活法》,因为关心更多企业的发展,而推出了稻盛哲学。所以,盛和塾的创立,源于稻盛先生的情怀,我们传承稻盛的精神,以什么来传承——情怀。什么是情怀,在这里有一段教育家朱光潜写给青年的话:
“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出路,个人是决不会有出路的,要替个人谋出路,必须先替国家民族谋出路。个人在社会中如果不能成为有力的分子,则个人无出路,国家民族也无出路。要个人在社会中成为有力的分子,必须有德有学有才,而德行学问才具都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可以得到。”
_他讲了一个极深刻的道理;只有为国家谋出路,才能实现个人的出路。朱先生又接着说:“以往我们青年的错误就在于对这两个前提毫无认识。大家都只为个人打计算,全不替国家民族着想。我们忙着贪图个人生活的安定和舒适,不下工夫培养造福社会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所应该做的事做好,一味的苟且敷衍,甚至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去求个人安富尊荣,钻营、欺诈、贪污,无所不至,这样一来,把社会弄得日渐腐败,国家弄得日渐贫弱。这是一条不能再走的死路,我已一再警告过。我们必须痛改前非,把一切自私的动机痛痛快快的斩除干净,好好的在国家民族的大前提上做工夫。我们须知道,我们事事不如人,归根究竟,还是我们的人不如人。”
第二,核心团队的人一定要建立一种智慧——因果思维。一个企业家最难的并不是勤奋,而是智慧,智慧再加上我们的勤奋,结果会最好。
那么智慧怎么获得?运用因果的力量。可以按照因果法则推动大家集体受益。因果的力量远远大于人为的力量,什么叫人为的力量?人为的力量是做一得一,因果力量是做一得十。人为力量是做显性,做一千万赚一百万。而因果的力量是隐性的,我们在这里投入一,未来会变成十。作为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必须要启动因果的力量。
那么在盛和塾,至少可以使用三种因果力量:
第一种,为了看到自己的智慧获得提升(果),我们必须努力地推动他人获得智慧,从而种下饱满的智慧的种子(因):。
盛和塾是什么,是我们种下智慧种子的良田,这个种子怎么种,就是我们努力地希望我们的同事们都得到智慧,哪怕送一本《活法》,发一个有价值的微信,这个方法大家一定要用。有的时候我们仅仅出于善心,偶尔为之,要想开智慧,必须要努力地去推动让周围人都得智慧,这是一个智慧的种子。
那么这样的智慧种子未来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有因就会有
果。比如说把《活法》,发给十个人,十个人读完以后,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受益程度不同,为什么?《活法》书是缘,每个人智慧的种子是因,因不一样,最具智慧种子(因)的人,一读活法,立即得到很多。智慧种子(因)少的人,得到的最少。不是《活法》的责任,是他本身内在种子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平时急需补充智慧的种子,有了很多智慧的种子后,再出来听课程、读书,一下子就悟了。
所以,一个人智慧的开启,不单单靠读书听课这一件事,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平时很努力地积累智慧种子。所以,盛和塾是让我们种下智慧饱满种子的地方,我们不要等待,不要老想今天我得到了什么,而是思考今天我种下了什么,给多少人种下了智慧的种子,这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实践证明,因果不虚。
第二,为了看到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果),我们必须努力地推动他人能够获得财富,从而种下饱满的财富的种子(因)。
怎么获得财富?有因有果。同样是做买卖,有的人挣 100万有的人挣10万,因不同。缘是助力的,看谁内在的因大,因来自于过去。在盛和塾这个组织中,每天很积极地很努力地让每个企业都盈利,走向正轨,从而种下财富的种子,这样未来我们也会赚得财富,因为我们的种子饱满,我们每帮助一家企业创造高收益,我们就增加了财富的种子,这是因,未来都会兑现出来,欲知未来果,现在做者是。我们想增加财富,我们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种财富的种子,给未来做了足够储备,等待有一天兑现。
第三种,要想看见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果),我们必须努力地推动他人的事业取得成功,从而种下饱满的成功的种子(因)。
我们希望我们自己的事业成功吗?那我们要做一件事——很努力地推动我们周围的人成功。这是因果思维做事的方法。做大事用因果,首先调整思维方式,然后发力。盛和塾是非常饱满的良田,今天我们做企业,最缺的是我们内在的种子不够,缺财富种子,缺智慧种子,缺成功的种子。因果的力量是巨大的,要靠因果的力量去推动企业的成功。
常人想:我来要得到了什么,这种思维还不够,要做智者:我付出了什么。不要永远做一个索取者,这样成不了大器。
我们有时会担心,在外面付出的大多,自己的企业怎么办?不要担心。做企业最容易出现的短板是什么,缺少智慧。如果一周肯拿出来一天奉献,提升智慧,表面好像管企业的时间少了,可是我们的决策会更准确。一家企业一定得有一个人眼睛是亮的,目光是远的,这是智慧的显现,智慧别人给不了我们,智慧是自已修出来的,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才能提升我们的智慧。
《当和尚遇到钻石》书里说:“每一个人必须成熟到一个境界,不要为了赢取他人的感谢和赞美,才去从事善良、正确的事物,而应该只是单纯的在能力范围内,当仁不让地行所当行、为所当为。”不要为了感谢和赞美,在能力范围内该做就做,不要落入希望他人认可的陷阱。如果有赞叹就付出,没有赞叹就不傲,自己会特别累,心性起不来。干活求认可,交钱求收获,这是一般的思维,要进入更高端的理念,就要具备这种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情怀和智慧。
第三,是忍耐。忍耐就是去除自我习性的过程,我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必然沾满了灰尘,所有当老大的都会傲慢,都有独断专行、说了算的习惯。那我们就来锻炼一下,不让我说了算,让集体说了算,上善若水,柔下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大家互相包容,不急于埋怨,过程是成长。
星云大师有两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忍耐就是力量》和《我就忍了这一生》,大师佛光山事业做的那么好,他做事风格和一般人不一样,很能容人,他常说: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如果我们一直宠爱自己的习性,那我们就一直得不到成长。成长就是知过和改过的过程,在组织中,敢不敢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建议和批评,这需要勇气,不一定什么事都顺着自己,学会逆着自己来成长,哪怕这个事别人是错的,我们是对的,这次没有听我们的,我们先承受一次。不要单纯地说事情层面的对和错,多看心,事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心对了,就能走得远。一个人如果不能努力地向内求,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很难成长。人到中年,往往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人生不是需要坚强,是必须坚强,坚强地面对自己。
《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十二个字真好用。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是有勇气面对自己缺点的人。
稻盛和夫一直把提高心性磨炼灵魂作为人生目标。稻盛先生说,“尽管人在世间尝遍了酸甜苦辣,历尽幸与不幸交织起伏的人生,在撒手人寰知见,还是得努力不懈的活下去,整个过程就像磨刀,让我们提升心性,修养精神,带着比出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也不是一路光环,也是一直反省,一直和自己较劲,企业才可以做那么大。想培养一些大企业家,每个人要付出,有情怀,有智慧,能忍耐,
(三)文化
第三个话题谈谈盛和塾的文化。我们的党走到今天,三大作风发挥了很大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让我们党避免了空谈,避免浮夸和脱离事实,避免傲慢自大。盛和塾也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大家去遵守它,变成我们内在的人文规则,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这个价值观可以来源于稻盛哲学总纲,初步拟了一些:敬天爱人、知行合一、诚敬利他、感恩自省。
一、敬天爱人,盛和塾的每一个塾生要努力地敬天爱人,这是老先生一生所倡导的,敬天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守,对国家的贡献和担当,爱人是对百姓对员工的责任。在盛和塾,拿不到敬天爱人的钥匙,就得不到稻盛哲学的神髓,不能敬天爱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稻盛先生说要在企业内哲学共有。经常思考:我们的事业敬天了吗?我们的事业爱人了吗?我们的每个决策是不是都考虑了国家利益?我们的管理是不是为了员工谋幸
福?敬天爱人不是一种简单的高尚,是一种大智慧。
二、知行合一。避免空谈,努力地实践。塾生的学习主要的书目读过以后,往下怎么走。一本书哪怕是读了一章,反省我们做了多少,要知行合一,而不是知而不行。想一想,我的企业有大义名分吗?有哲学手册吗?有员工幸福计划吗?有顾客满意计划吗?有教育计划吗?怎么落实的?要想塾员真实受益,就要推行知行合一。没有知行合一,就不会有持续的成长,自己没有做怎么会受益呢?怎么学就要怎么做,互相激励,定期检查,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三、谦虚、利他、感恩和自省。稻盛和夫老人在六项精进里,特别强调诚敬、利他、感恩、自省。这种文化的建立对于盛和整发展重要。
诚敬文化。大家在一起更是如此,尤其是言语之间,要永远保持尊重,决策前多商量,多沟通,否决一件事也要商量,大家都是企业当家人,人际和谐的关键就是诚敬,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比例最高的就是不诚敬,不诚敬会失人心。因为不敬、慢待,产生了没有必要的矛盾。谈问题不要着急说对和错,倾听多人的意见,走着看一看,以改进为目的,先进的经验我们先照搬,再改进,错了就改,而不是互相指责。不要着急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别人可能也是对的,可能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但是道理是对的。所以不要着急去否定一些东西,要能包容。古人说上君尽人之智,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要选择做上君,塾员每个人都身手不凡,用好了就是强大的动力,如何尽人之智,比如示弱、放手、等待,有时候要给一些犯错误的机会,提出的建议只要不是大错,都可以采纳执行,为什么呢?因为采纳执行会鼓励塾生们的热情。如果什么机会都不给,那些塾生就不成长了,要尽人之智,而不是尽己之力。
利他文化。盛和塾想培养大企业家,要锻炼所有塾生的奉献精神,利他式思维,使利他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宏观的利他是帮助各个塾员企业,让他们在人生和事业获得提升,微观的利他是彼此的关怀。一个组织要重视利他,重视关怀,大事小情,谁有事都不要忘了,关怀大家,很重要,买个花也是心情,一个团队少不了这样的情意。能够诚敬和利他,塾员就会欢喜和受益,每次来的时候要欢喜,回去以后能受益,就能一起走。团队为什么走不动了,因为不欢喜不受益,因为不尊敬我,没人听我的建议,或者我的建议不对也没人跟我商量就否决了,我很难过,下次我就不说了。佛光山的文化里有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非常实用。人和人的互动中出现问题,一般就是不给人欢喜了,一个团队一定要有欢喜,欢喜不代表和稀泥,是一种彼此真正的关爱,内心一种真挚的祝福。我们都是凡人,要建立和谐的组织文化,诚敬利他非常重要,文化建立好,大家有凝聚力。
感恩文化。感恩特别重要,大家知道和面吗?光有面行不行,不行,还得有水,感恩就是和面的水,任何一个团队离开了感恩,就象离开水一样,团结不起来,很涣散。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组织都是这样,必须要建立持续的感恩文化。这个感恩非常非常有效,化腐朽为神奇,立刻就发生变化,整个团队一下子抱成团。带团队内部出现过矛盾,互相不能忍让,那怎么办,塾生们约在一起,话感恩,说一说一路上彼此要感恩的人和事,感恩和被感恩的人,都生起了欢喜和惭愧心,感恩对于缓解团队的矛盾、增强团队凝聚非常有效。那一瞬间会想起很多美好的时刻,想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想起当初的发心,想起对方的好。我们不是完人,但是我们都是善良的好人,好人和好人在一起也会有矛盾。想起了他人为自己做出那么多,心就变得柔和了,一个团队这样才能走向未来。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感恩自己,而是主动去感恩他人。理事长要主动去感恩理事,理事要主要感恩塾生和理事长,事务局感恩理事会,理事会感恩事务局,每个人努力去感恩别人,这个团队就强大起来了。没有感恩的地方就没有真正的情谊,在四十六个商业因果》中第32个是专门讲感恩的,大家可以试一试。自省文化。我们要提高心性,去除习性,在哪里提高,敢于自我反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不要害怕犯错谨糖的事情也为后人积累了经验,但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自
破。盛和塾这样的组织如何运作本身就没有案例,大家都是在摸索,摸索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这种困惑用什么来改进呢?敢于自省和改进,不断地趋于完善。所以,没有完美的整,可以有不断趋向美好的塾。反省可以让我们共同成长,有的问题一旦被埋起来,越埋越深就癌变了。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及时沟通出来,火卸掉了就健康了,群策群力共同商议,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都在成长的路上,大家互相温暖,体谅,有这样的文化,盛和塾会越来越强大。
(四)制度
最后说一下盛和塾的议事制度。盛和塾不像企业,有股东会、董事会、执行团队,那么他的相关决策制度怎么建立呢?我觉得可以借鉴沈阳塾的经验,沈阳塾在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决策都做得比较规范。在接班人的选拔上,在大事的决策上,在工作人员的选配上都比较合理,让大家信服。一件事7个人,有4票通过,就接受了,大家都没有话说,之前也会有沟通。一个组织要形成制度,而不是完全依赖某个人的力量。我们党为什么设置民主集中制,盛和塾可以向党学习。大事要商量,不能轻易定,重大行动、重大人事,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要长远考虑,考虑十年、二十年后,让这个塾健康地走下去,让所有参加的人都能受益。
任何一个个体,都对这一方水土有一份责任。经济要发展,百姓生活要改善,作为企业家首当其冲,担当重任,这就是思想境界。我们起步在当下,眼光于未来,能够为这个城市担起更大的事情,做一个最有理想的商会,最有眼界的商会,最有社会责任的商会,那么我们一群人在一起变得很有意义,因为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目标拉得长远,面对最现实的问题,做最远大的规划,当我们愿心起来后,福报自然会转,必然为我们带来境界的提升和事业的拓展。坚守每个人内心的理想,成为一代真正对家乡有责任的人。祝福着大家,一起往前走,再次表达感恩和热切的期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