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学》学习随笔18

三个稻盛,你学哪个?

有三个稻盛和夫先生,

一个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的稻盛;

一个是一生致力于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的稻盛;

一个是把事业当作磨练灵魂的道场,一生孜孜以求提高自我心性的稻盛。

三个稻盛,你要学的是哪一个?

三个“稻盛”代表着对世界和人生三个不同的认识思维。个人愚见,稻盛先生的发心是在第三个,而三包含了二和一。正如他经常说,人生的最终意义就是提高心性,修炼灵魂。五百强也是现象,现象皆无常,因为看得破,所以放得下。

在哪里提高心性呢?在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一表一里,借事修心。

作为企业家,如何激励自己更大地贡献于社会呢?做成五百强是最好的说明。第一个目标同步出现了。有三,会有二和一。有一,未必有二和三。

学稻盛的过程,有时会进进退退,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学得到底对不对。认知稻蛊,一定要从发心,要了解前辈们是怎么发心的。这样我们才知道他说这句话是针对什么情况,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只能是刻舟求剑。

这个探索的过程很有价值,没有曲折,难入大道。无论顺与逆,能认真学,就赚了,逆境让人自省,顺境让人增加信心。没有稻盛为参照,有些境界可能我们一生都望不到。

放下五百强的隐入了深山,执着五百强的卷入了红尘。稻盛先生,又能放下,又能拿起,看似入世,其实稻盛在引领企业家出世,寻找更有价值的人生意义!

稻盛哲学不仅适合企业,也适合这个时代

今年企业形势不大好,经济落后地区,一批批企业先后关闭,人们除了担心,再就是希望政府扶持救市。救市是根本办法吗?我觉得,痛定思痛,这个时候很适合学稻盛哲学,不仅仅是企业主自己要学,指导、服务企业的相关领导部门、咨询机构也要学。学习稻盛,厘清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

1932年稻盛和夫老先生出生。1945年日本战败,当时的日本,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才,还是国际地位、外交,已跌到了最低谷。日本经济从崩溃到复苏,再到腾飞,经历四十年而崛起。稻盛和夫先生1959年创办京瓷,十年后上市,又创办DDI,他和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经营四圣),是日本经济成长的缩影,其中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借鉴的很多。试简谈几点,供商榷。

1、民族的自强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族工业,要靠民族精神来撑起,没有自强精神,只能步人后尘拾人牙慧,二十年前我们的民族工业不如人家,有情可原,二十年后还追不上人家,就要自省。从京瓷成长的历程感悟,技术实力背后是精神动力!

2、财富是干出来的,不是炒出来的。

稻盛哲学一直主张苦干精神,反对投机,这是他成功的法宝。冰岛小国学人家玩金融,玩来玩去把国家玩破产了。看看身边多少人,宁愿整天泡吧听那些玄而又玄的资本故事,也不愿意好好坐下来抓抓产品研发。投机心不死,企业怎么能做好。

3、要重视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家实力的象征。要重视大型制造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创新能力靠教育,教育的灵魂在民族文化。地产行业严格地说属于第三产业,是阶段性行业,以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数据主体,这样的经济模式,越高速前进越危险,一停步又拖经济后腿。百姓的存款都转成了房子,房市一降价,百姓就恐慌,流弊很多。停一停,构建合理的经济模式,方为未来计。

4、企业宗旨是企业的生死线。

倒闭的企业,几乎有一个共性特征——没有宗旨,表现为啥挣钱干啥,投资很短视,市场一变动,立即出局。有的项目甚至刚上马就下马。

  • 企业家必须爱国爱员工(敬天爱人),企业才能做大。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爱员工者,带不出团结有战斗力的队伍。

稻盛哲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非常多。在这样一个经济变局中,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领导者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未来的命运走向。

管理不是管,是带领

人为什么可以接受管理呢?管理的动力在哪里?

从大目标看,人都有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人能够忍耐,能够付出。

从小目标看,人都有上进心,有荣誉感,不愿意落后于别人。在体育比赛中,一个奖牌就可以推动人奋进。

所以,要推动管理,第一、要让员工明白,人要追求的是什么?即愿望,第二、要让员工明白,实现愿望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即工作。第三,在推进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荣誉。

而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带领员工去实现愿望。这个愿望里既

含有整体目标,又含有个体目标,哪一个都不能少。

人为什么需要加入组织呢?个体目标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最好地实现,好比大家来一起挖井,人人都有水喝,这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发现的经验。

在组织当中,为了实现愿望,每个人要有道德约束、有专业技术,这些是实现愿望的必备条件。管理不是为了简单地约束谁,是为了保证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

人都喜欢被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如果员工犯了错误,在什么情况下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当他知道改正以后,更有利于他自己的成长,有利于他的愿望实现时,他就能够接受。其实所谓的错误,就是那些障碍他愿望实现的行为,比如懒惰、不负责任、不求上进,如果没有人及时指出来,员工自己或者想不到,或者管不住自己。以这样方式帮助他,他会接受。

综上所述,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几个挑战:

1、管理不能只顾自己利益。没有人愿意被人利用,管理者只顾自己,会造成员工动力完全丧失,失去人心。失去人心还怎么管。所以,太自私的人做不好管理。

2、每个人活着,到底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考验管理者对生命认知的深度,如果你能看到的只是欲望,那么,你只能用欲望推动管理。欲望管理的流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管理不是简单的方法,其背后反映的是管理者人生价值观所到达的高度。

3、到底怎样做才能够实现愿望?这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员工常常会忘记愿望,或者不知道该做什么,需要管理者站出来,带头实践。

管理者的语言,首先不是提要求,而是提醒,你应去哪里,怎样做才能到达。不是管,是带领。所谓管理者,就是行走在实现愿望路上的领路人。

理清员工个体目标与组织集体目标如何互动共荣,推动管理才具备基础。

在具体操作上,不同层面的员工,不同的阶段,用的方法也不同。象物质利益,不能不要,不能只要。象表扬和批评,不能一边倒。这涉及到管理的艺术。

管理的问题,真正考验的,不是员工,是管理者。

推动管理的,首先是思想,然后才是制度。

小心自己的“发心”

学过传统文化和稻盛哲学的朋友,几乎都会谈到一个词:发心,能够思考这个词语,是做事理念的进步,因为它就是事业成败的枢纽、即“大因”。我们经常给别人讲发心,讲多了慢慢地自我感觉自己的发心应该是很纯的,可事实呢?我看到过很多发心偏差的人和事,包括我自己。

我的职业是讲课,讲课的发心应该是什么,是让学员多受益,还是求得别人认同?开始挺好,后来讲着讲着就偏了,越来越在意别人的掌声,甚至人家不鼓掌就不开心,我的发心还在吗?我的职业是讲课,为了让学员得到更多更好,自己要不要定期出去学习充实自己呢?可是,出去学习是当小学生,讲课是给别人当大老师,感觉不一样啊。当我不愿意下讲台当学生,只热衷于上讲台讲课时,我的发心还在吗?

我的职业是讲课,为了课程内容更有深度,自己要多看书,多请教,多修心,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可是自从有了微信,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了朋友圈的点赞,甚至为此占用了大量读书和修心的时间。喜欢做的事儿,应该做的事儿,到底哪个应该放在前面,我的发心呢?

2012年从事教育工作,做教育就要研究教育,必须到一线课堂。惯性使然,自己依然喜欢到处讲课,却不肯拿出更多时间走进教室和老师们一起,抓教研勤实践,我是真的发心要做教育吗?

这样的事例很多,不仅自己的发心经常出偏差,我还经常被别人的发心给忽悠。一位朋友整天喊着口号要改变教育,我热心肠地去给他的老师们讲课,讲四五天了,他自己一堂课都不来,他的发心让我有了疑虑。

后来这样的事经历几次,自己慢慢也积累了些江湖经验,但凡找我说教育的,我就推荐教育书、教育课给他,不愿看书,不愿听课的,我心里基本就明白了,看来发心是不能勉强的。

我想,一个真发了心的人,一定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心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不学习不成长,能真正利益到他人吗?整天“忙事”攀缘,到底是发了什么心?

我想,一个真发了心的人,一定是一个肯吃苦能忍耐的实干

家。喊口号容易,不默默地流汗水,事业怎么能做成呢?

我想,一个真发了心的人,一定是一个慈悲、包容、能吃亏的人。心里想着更多人的利益,愿意放下自我。只要对大众有利,自己怎么都行。

人骗人,骗一时,心骗人,骗一生。明明是发心出了问题,自己却无从知晓。

到底怎样发心算是真的?想来想去,总结两个字——「跟着」,跟定圣贤的道路,跟定大德的脚步。凡是“我认为”的发心,总掺杂着世俗心。

以师为志,以祖师大德的发心为榜样,照着做,最妥当。

事业人生的最终意义在哪里?

我们做事业的目标,

仅仅只是为了要做很大,要赚很多的钱吗?

如果我们想用这个目标来一直走下去,

那我们可能真的需要再度深入思考了。

一年又一年,业绩、人事、利润……

一切都会过去,如梦幻泡影,

唯有什么会留下?我们的心!

我们曾经帮助了多少人?

曾经为多少人送去欢乐、幸福?

这个世界有没有因为我的不懈努力,

变得更加和谐、美丽?

我的内心,有没有变得更加纯净?

我们不是为了赞美,

更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与认可,

甚至都不是在帮助他人,

我们只不过在有滋有味地给自己做着一项净化心灵的锻炼。

亲爱的朋友,关于事业的真正意义,您读懂了吗?

事业可以磨炼我们的心灵,让它一点点升华,带我们走向快乐;

也可以助长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一点点沉沦,直到走向痛苦。

随着事业的起起落落,

我们的心,是不是变得更加慈悲?

我们的心,是不是变得更加柔和?

我们的心,是不是变得更加净洁!

还是,被世事尘劳折磨得混乱不堪,身心疲惫!

事业,有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加痛苦迷茫?

我们不是事业的奴隶啊,事业,只是我们炼心的道场!

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做事业,就是炼心!

奔跑,而不知疲倦,做事业,而不为事业所伤,

连困难,都是来帮助我们磨炼心灵的

只要是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就竭尽全力去做。

无须畏惧,也不必在意结果,

做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结果。

正是因为人生有疾苦,才更要把它视为对灵魂的锻炼和考验。

苦难是淬炼心性最好的机会。

把考验视为“机会”,唯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

活出属于自己的一页美丽篇章。

这样,无论最后成与败,我们都是赢家!

因为我们的心,已变得更加智慧明亮。

可是,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呢?

那无论结果怎样,我们已输掉了!

因为我们的心中,塞满了太多的欲望与情绪,

当我们老去时,惟有痛苦相伴。

能压垮我们的,并不是现实中的困难,

是生活在愚暗、固执中那颗贪婪的心。

人生最终的答案,并不在于事业的成与败,而是我们内心的污与净。

心性才是我们这一生最终的成绩单。

华人首富李嘉诚问道: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远大,你下一阶段的追求是什么?你的价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承担社会的责任,是不是我们的义务?

慈善家陈光标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

哲学家法兰克尔说:活着,总要受苦,但不能白白受苦,受苦要找到受苦的意义。

做事业的过程,会吃很多苦,会有很多考验和磨砺,当你坐下来,参悟这些苦时,你会慢慢逼近生命的真相,你的心灵会超越,最终获得喜悦和智慧。

如孝法师说:对于未来的大安乐来说,当下的付出太小了。感恩自己过去无量劫培养的善根,兑现出今生在佛法中的善缘,成熟着未来的伟大心念与国土!感思一切小草露珠与春晖的无言说法!让我清醒!使我坚强!让我珍惜!使我成长!祈请佛陀聆听我的心声!顶礼宇宙为我作证!我的怒吼如黄河永不回头!我的每一滴热血将为无悔的青春作证!

稻盛和夫说:尽管人在世间尝遍酸甜苦辣,历尽幸与不幸交织起伏的人生,在撒手人寰之前,还是得努力不懈地活下去。这整个过程就像磨刀,让我们提升心性,修养精神,带着比出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

如果你问我:“这一生所为何来?”我会毫不犹豫、也不带一点骄傲地回答:“我是为了做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来。”换句话说,哪怕只比原本好一点点也无妨,我就是为了带着那净化过的崇高灵魂离开人世而来的。

当我们真正看破的时候,就是我们真正放下的时候,

正是我们真正可以拿起的时候。

无论我们曾经多么成功、辉煌,

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终会落幕。

万事万物皆有尽时,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经营我们的人生,努力地为所有人的幸福而奋斗,

从不懈怠,也不贪执。

这样,回首前尘往事,我们可以俯仰无愧地说,

这一生,活得清醒,有意义,有价值!

事业虽已过去,我们终将老去。

我们的福德与智慧,我们充实、净洁的心灵,

将陪伴着我们,继续奔向生命下一段更加美好的旅程!


已发布

分类

作者: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