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求索?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即将在鸟镇开幕。打开电视,央视九正在播出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片中直接引用了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不过是短短十几年间的事,它对世界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仿佛,谁掌握和破解了“互联网+”的密码,谁就掌握了拥有世界未来的钥匙。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行业间此起彼落,未来商业往哪里走,似乎是一道无法预知的迷题。
晚饭后,翻看女儿的语文书,恰好今天的文章是苏轼的《赤壁赋》,读到:“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舫千里,旌旗蔽空,丽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时感慨,今安在哉?!
从古至今,引领时尚是多少创业者的梦,然而,无论是独立浪头的弄潮儿,还是寻寻觅觅的行路人,“一时多少豪杰”,终归“若蜉蝣于天地,似白驹之过隙”。嗟乎!
互联网脚步匆匆,敢问路在何方?
不久前读星云大师的新著《贫僧有话要说》,中间记载了一段大师成长故事:“有一次,在挨了一个老师的耳光之后,他说:「你看什么?世间什么东西是你的?」我心里想,确实,这个世间没有东西是我的,因此有过几个月不看的经验。后来老师叫我说:「你要看心。」……「你心里有什么?自己不能审查一下吗?]我这一审查才发现,贫僧业障深重、贪恚无明、瞋恨嫉妒,实在内心不能一看,甚至比喜欢看财、看色还要更丑陋。”
由此又想起老师几年前的教导:“历史在演变,但是人类的贪、嗔、痴还在继续。任何时候,人类只要想进步,就要面对这个问题。”
互联网时代会往何处走?人类要解决的是什么?作为渺小的我们,在忙忙碌碌中,终要向哪里求索……
另一种思考
昨天在论坛上,大家讨论企业如何走出今年的市场低迷,突然想到另外一些话题,与大家分享。
一、因果思维
1、企业经营不好是果,市场是缘,那么,因在哪里?何时所种?怎样从因上解决?
2、境由心造,一个混乱无序、萧条低迷的市场环境,来自什么样的心,怎样形成的?
二、人生思维
1、人的一生最大价值,是取得事业成功,还是获得生命觉悟?
2、相对而言,顺境和逆境,哪一个更能让人走向觉悟之路?
3、成长在逆境,开悟在绝境。这次市场萧条,或许也是我们对生命更深入思悟的一次绝佳机会。
不能高估自己的才华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吃过文化先天不足的亏。所以,对于自己的才华,特别要慎重。
才华能成就一番事业,却不一定给一个圆满的人生与我们,因为人生要靠智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还在蹒跚学步。
当事业一帆风顺时,才华往往遮住了很多问题,让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财富的钥匙,对于可能爆发的问题没有警觉。
真正与财富关系密切的,是个人的福德。在现象上,财富似乎每次都是通过才华获得的,比如一次漂亮的资本运作,一次通过关系的投标等等。这让我们轻易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以这种方式,让财富源源不断。
商业的本质是利他,是共存,是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资本运作的目的又应该是什么?是疯狂积累个人财产吗?
不能高估我们的才华。尤其当我们对历史,对中华文化所学甚浅时。变幻的时代,扎一扎文化根,一定有用处。
小企业为什么小?
很多企业创业很多年,一直发展不大,有几个常见原因,整理供参考,简称五小。
一是发心小。发心是因,企业发展是果,因大果大,因小果小。很多企业自创业就没有远大梦想,只求小富即安,自然展不开手脚,把握不住因缘。
二是人才小。舍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花功夫,这样的企业除了老板比较有能力以外,团队大部分成员都很普通。松下老人说,造人先于造物。没有投入哪有产出。小企业忙事,大企业育人。
三是产品小。舍不得在产品研发上投入经费,有的企业根本没有想过要做研发,一直走低技术含量市场。没有自己的拿手活儿,只能看别人脸色吃饭。大型企业没有一个不重视研发的。不搞研发,永远被动。
四是系统小。技术决定优势,系统决定效率。大企业都有完整的系统,保证企业一体化高效率运行。小企业有时找个制度都难,半年不开一次会,体系认证基本靠做假。做系统需要舍得投入时间,越忙,越忙。
五是教育小。有的企业一年都头除了老板自己出去参加几场学习,员工基本没有机会,更不要说拟定年度教育计划,预算教育经费。大企业培训新员工常常要三到六个月,小企业基本招来马上就用,用出问题就罚。培训需要时间和钱,舍不舍得花这个钱,问题在哪里?
企业大还是小,不是规模,是思路。思路对了,小企业也能做大。古人说,功名看器宇,此言不虚。
学哲学,用得上
今天的中国市场,不缺少好的商机,不缺少资金,缺少的是真正去“敬天爱人”的人。可以做、值得做、应该做的事情很多。在于我们怎么发现。
今天中国的企业家,最缺少的不是资本和经验,而是哲学。没有“哲学思维”:
第一,我们理不清所做的事业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旱地行舟,自然会很累。
第二,我们理不清所做的事业和自己人生的关系,被潮流裹挟,事业做的越久,心越迷茫,不知去向何方,意义何在。
坐下来好好学一学哲学,一定有用。
干净的篮子
有一位老板,儿子读大学。每当儿子放假,他都会带儿子到工厂一起劳动,挥汗如雨。隔一段时间,他带儿子去农村做希望小学捐款。
有一天,在小学校园里,儿子问道:“爸爸,我看你在工厂劳动,赚钱那么辛苦,可是到这里捐钱又那么大方。我不明白?”老板指着院角落的一只竹篮说:“这个篮子是放煤炭的,你带去河边,帮我盛一篮子水回来吧。”儿子有些不解,依然照爸爸说的去做了,不过回来之前篮子里的水早早地就漏光了。
“你下次得跑再快一些。”老板笑着把儿子再一次带到了河边。
这一次儿子跑得飞快,但他回来之前水依旧漏完了。试了好多次后,儿子忍不住说:“爸爸,篮子装不了水!这根本就没用!我不明白了。”爸爸笑着说:“你觉得没用,可是你再看看篮子。”
儿子转过头看篮子,他发现,原本又破又脏的煤炭篮子,已经从里里外外都变得干干净净。
爸爸看着儿子说:“你懂了吗?”
财富是水,我们的心就是那个装满煤炭的篮子。我们辛苦赚钱,再把自己多余的钱捐给那些很需要的人,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干净。世间谁也不能把财富带走,但是我们可以留下一颗干净的心给自己!
你在要卖产品,还是想帮助顾客解决问题?
做企业,都想发展,都想做大,营销自然是大事。
那么,你是要卖产品,还是想帮助顾客解决问题?这两件事,看似一件事,操作起来,路线完全不同。
如果你的想法是想卖产品,你的计划一般是这样的:
1、找到……人;
2、使用……法;
3、销售额增加。
如果你的想法是帮助顾客解决问题,你的决策就是这样的:
1、联合……人才;
2、引进……技术;
3、拟定……方案;
4、帮顾客把问题解决掉;
5、产生销售额;
6、出现长期客户。
思维方式决定经营。越关注得失,经营思路越狭隘。
员工为什么拥护你?
毛主席说: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
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稻盛和夫说:企业经营应有的真正目的。这目的既不是“圆技术者之梦”,更不是“肥经营者一己之私腹”,而是对员工及其家属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负责。
经营者必须为员工物、心两面的幸福殚精竭虑,倾尽全力,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名分。这种光明正大的事业目的,最能激发员工内心的共鸣,获取他们对企业长时间、全方位的协助。
唐太宗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也说电子商务
这次双十一,因为再次打破成交纪录,网上各种评论如潮,批评、羡慕、担忧、分析者,褒贬不一。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时代已经来到,电子商务行业登上了历史舞台,怎样来审视呢?
回溯历史,各行各业的业态形式一直在变化,甚至是剧变,其中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什么?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或者往深层说,人类为了净化心灵一直在努力!这如同百川终到东海,千年如是。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探讨,考量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他的销售额,最主要的,从宏观上,他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从微观上,他是否让人们内心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企业,才会有生命力!
基于人类的长久幸福,基于对人性的正确引导,电子商务应该以什么样的业态呈现?这是留给现代人的一道考题。解这样的难题,需要象稻盛和夫先生当年进入通讯领域所做的准备那样——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再加上深厚的行业经验。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这样的企业家出现。
员工幸福吗
如果没有真正把员工幸福纳入宗旨首位,所谓的“企业愿景”也会成为个人自私(求名)的另一种掩饰性描述。想从根本上化解“员工管理”问题,惟有真的把“员工幸福放在心里”,仅此一条出路。这对于企业当家人的心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而到达这一境界的阶梯,就是你必须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重大命题。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才能拿起。放下的是无意义的执着自私,拿起的是对于自我生命的升华和员工幸福的责任。
一个企业的管理深度,最终取决于当家人内在对于自我生命的最高理解与参悟。
寻找大义名分
在稻盛哲学中,特别强调一个企业大义名分重要,即企业的核心宗旨,它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当下决策,进而关系到企业未来命运。
寻找、确定本企业的宗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百思难解。可谓知者不难,难者不知。稻盛的书中多次阐述,依然悟不到。
个人理解,大义名分是企业家在个人心境达到一定高度时悟出来的,是企业的一种“大善”,是智慧的显现。
所谓无福不足以托慧,如果我们的心长期蒙蔽在自我的世界里,心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想悟出本企业的宗旨,几乎不可能。福不修,慧不开。儒家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要怎么做?
一、坚持对“企业宗旨”的寻找,就象禅宗参话头一样去参它。企业一天没有宗旨,一天会处于迷茫的危险境地。
二、加强修福,积善行,思利他,对内,关爱员工,对外,承担社会责任。平时多布施。多接触圣贤文化,擦洗内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心越来越清净敏锐,什么事想着想着就明白了,所谓福至则心灵。若能修学禅修,则更妙。
三、可以暂时以稻盛企业为模版,仿照他们的宗旨,不停地靠近。
宗旨一定是自己悟出来的,旁人代替不了,花钱也买不到。上天给那些无私善良的人一个大回报,就是让他离智慧越来越近。坚持做一个纯洁善良的人,有一天,你一定会明白你的企业要去哪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