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学》学习随笔2

第二讲 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

原文: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 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 升心性,磨练灵魂。

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 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 和名誉,就会沉湎于享乐。

当然,生活需要丰衣足食,自由活动需要相应的资金,希望 立身出世也是进步的动力,这些都不应一概否定。

然而,上述一切只能限于现世,再多也不能带往来世,今世 的事情必须在今世清算完结。

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当死亡来临时, 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 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 糊地回答:“是为了在死时,灵魂比生时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 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 幸福或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 奋斗。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练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练 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 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 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 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甚至怨恨神佛,为什么只 让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练我们的灵魂, 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 思考问题。

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 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所谓“现世”,是上苍赐予我们提升心性的一段时间,是上 苍赐予我们磨练灵魂的一个场所。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 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簡单地说,就是这样。

(一)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思考,稻盛和夫老先生为什么提出“人生的意义是 提高心性,磨练灵魂”呢?我试着解读一下。稻盛哲学的理论基 础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的阳明心学、孔孟之道;另一部分是 大乘佛法。他本身从家族,到晚年出家,都是将大乘佛法做为自 己人生的重要思想源头。

大乘佛法提出了现世和来世。因为有现世和来世,所以我们 对人生的观点大不相同。对于人生,所关注的时间段长短,得出 的结论完全不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第一,有来世吗?第二, 如果基于来世看的话,人生是什么样子?大乘佛法相信来世的存 在。关于来世是否存在,朋友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读一些历史读 物,参研一下。从中国人的古老哲学来看,是相信有来世的。一 般来说还是以相信为好。为什么呢?因为万一真的有,你那时怎 么办?

看人生,用三十年来看,用八十年来看,还是用数百年来看, 所得出的答案完全不同:用三十年看,求一时富贵;如果用八十  年看,求一生平安;用数世来看,那就要思考,什么对今生更有 意义?只有心性、灵魂,因为它是穿越今生和来世的,其他都带 不过去。今生看到所有的名誉啊、地位啊、财富啊都被割断了,只有心性,会带你到未来。不仅带你到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的 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就对人生目标提出一个新疑问——我们 今生要什么?

有人迫求一时富贵,有人迫求一生平安幸福。还有人追求能 生生世世的幸福,乃至于佛教所提出的解脱、超越轮回。对生命 的追求不同,所做出的抉择就不同。所以稻盛和夫先生说,“现 世就是人类得以用来提升心性的期间,用来锻炼、期望灵魂的场 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二)价值取向

人生确切说来,两件大事:第一个要明白的是我们到底要的 是什么?第二个,怎么能够正确地实现。这两个非常重要。每个 人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同,人生的抉择就不同;抉择不同,未 来结果就不同。那么稻盛和夫的答案是什么呢?他说我要的是一 颗干净的心,是一颗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心。那他怎么做呢?  每天提高心性。如何提高心性?在敬天爱人中,在为社会做贡献 中提高心性。这是他完整的人生思维方式。

我们想学稻盛,一定要理解稻盛先生的整个思维方式是怎么 建立的?如果这个理不出来时,想学好稻盛,很难。我们开始见 山是山——稻盛、财富五百强,后来发现见山不是山——稻盛、 提高心性、修炼灵魂,再到后来发现见山还是山——稻盛、为社 会做贡献、创造财富、创造高收益,以此来提高心性,修炼灵魂。 对稻盛哲学的背后理论能够理解,用起来就方便了。

当我们坚决地赞同: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心性,磨练灵魂时, 根本的价值观就建立了。那么这个价值观建立有什么益处?它会  影响我们后面人生的抉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在春秋时期,宋国的农夫在耕地时得到一块宝玉。他把宝玉 献给了宋国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这个献宝玉的人说:我把这 块宝玉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了,他们认为是真的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做宝,如果 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都失去了宝,不如个人拥有自己的宝。 所以后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当做宝的 东西和别人不一样。如果拿百两黄金和玉米棒来给婴儿看,婴儿  必定选玉米棒。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来给鄙俗的人看,那鄙俗的 人必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名言来给  贤德人的看,贤德之人,会选什么呢
?选择那些合于道德的至理  名言。人的智慧愈精深,他所选择的愈精深。人的知识愈粗浅, 他所选择的也愈粗浅。这就是前人说的一句古语:其知弥精,其  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人和人做事的差异很大。一个人知见的建立越高时,选择越 不一样。稻盛是基于这个知见而建立的这种价值观。我要的是一 个干净的心。因为他认为这个对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正是基于 这样理念,才形成了稻盛做事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只做提高心 性、修炼灵魂的事。不做损害心性、污染灵魂的事,这就是真正 的利于自己。这个事情如果会污染我的心性,那给我多少钱我都 不会做,因为钱带不走而心性会带走。

我们看到,“心性”才是我们这一生成败的成绩单。就是说, 如果我们坚持不断地按照“提高心性、修炼灵魂”做事,那么无  论产业规模大与小,无论事业过程成与败,最后我们都赢了。否  则,产业规模再大,心污染了,也输掉了。这是稻盛和夫先生和  一般企业家之间一个重大的差别。最终来决策、检验这一生成败  的最终检验标尺是什么?稻盛提出是“心性”,而不是“财富”。 这里的差别非常大,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个差别。

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事情是正确的,是能够提高心性的,那 就应该去做。哪怕做失败了都要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事情虽然 失败了,心性提高了,最后还是赢家。这和一般人做事的原则差 别是很大的。

如果我们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会发现同样的规律。历史不是以财富来记载的。我们很难记住清朝谁的财富最多,明朝谁的财 富最多,宋朝谁的财富最多。能记住哪些人呢?那些对人类贡献  最大的、心性最清高的人。比如说曾国藩、王阳明。比如说包青天、 宋仁宗、岳飞、范仲淹等,历史就是这么裁定的。这给我们另外 一些思考,如果我们想做事,首先要知道,求的是什么?如果为 了带不走的财富,失去最珍贵的心性,值得吗?

稻盛给我们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让我们穿越商业的风 浪,直接奔达生命的本质。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去做傻事。因为 有些事情没有必要做。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衣食住行已经能够 满足了,再为了更多用不上的衣食住行去污染自己宝贵的、不容 易回归的心性,是一个很不划算的事情,稻盛一再提醒我们,人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三)提升心性

稻盛先生一直在提醒我们,做一切事情,提升心性才是真正  的目的。一个成熟的人,要避免落入“为了博取他人认可而活” 的陷阱。每一个人都应达到这种境地,不要“为了赢取他人的感  谢和赞美”,才去从事那些正确的事情,而是应该在自己能力范  围内,当仁不让的行所当行,为所当为。要去努力戒除“希望获  取他人认可和赞美”的习惯。因为“他人的认可和赞美”其实和  心性关系并不大,提升心性才是最可靠的。

世间人做事有两个放不下,一个是名,一个是利。为什么放 不下呢?所知弥精,所取弥精;所知弥粗,所取弥粗。名利是一 种感觉,给我们的感觉很好。真正有价值、有用的其实是心性, 名利关键时刻用不上,只是带给你感觉,赞美不会真正帮到你, 多余的钱财也不会真正帮到你。能帮到你的只有心性。能建立起 高标准,才能放下眼前的纠缠。没有大格局,必有小烦恼。

我个人觉得,学稻盛最难学到的一个点,就是秉持稻盛所主 张的“提高心性,磨练灵魂”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原则,然后建立了整个企业哲学。如果这个根基打不住,稻盛就不大好学。为 什么?方向不同,抉择不同。稻盛先生所追求的路,是一生要一 颗于净的心,而我们一般所追求的,只是上市啊、业绩啊、财富响。 两者可以兼得吗?提升心性的人,自然能够拓展经营;而不惜一  切代价拓展经营的人,未必都能提升心性。大的里面包括了小,  小的里面未必包括大。

稻盛先生所探讨的是整个人生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企业家来 说,有的在这点很坚持,有的还没有悟透,还是在商业上狂奔, 商业竞赛。如果只是为了商业竞赛而学稻盛的话,恐怕不大容易 学明白,因为彼此不大同频道。

这一节,我们可以多悟。如果我们能把人生的意义定在提高 心性上,就会找到做事情的真正意义,就会变得真正的勇敢、坚强, 放下很多过去放不下的,拿起很多我们过去忘了拿起的,这样做 事情会磊落,洒脱,进退自如。如果这事情能提高心性,就可以做, 没有那么多纠缠和计较。如果这个事情不能提高心性,即使有很 大的诱惑和利益,也可以不做,因为人生很宝贵,做了会浪费自 己的宝贵时光。怎么算这一天没有虚度呢?就是今天你提高心性 了没有?今天,你做与提高心性相关的事情没有?这样的人生就 便于度量了,便于去审视如何是虚度,如何是充实,每一天都可 以精心度过。

下面的我们进入第三节的学习。

第三讲 单纯的原理原则就是不可动摇的人生指针

原文:人的灵魂可以被磨炼,也可以被污染,人的精神可以 变得高尚也可以变得卑微,这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就是我们 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有才无德就难免误入歧途,世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我所在 的实业界也一样,有些人唯利是图,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干 起了违法舞弊的勾当。

有才能的人干坏事,这是为什么?有道是“才子为才所累”。 有才智的人很容易迷信自己的才智而走错方向,他们可以发挥自 己的才干而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只靠才干必然走向失败。

越是才华出众的人越需要人生的指针,依靠它才能沿着正确 的方向前进。这指针就是我们所说的“理念”、“思想”和“哲学”。

如果缺乏这种“哲学”,人格不成熟,那么即使天资聪明,  但因为“才高而德寡”,这种高才就不能用于正道,结果招致挫折。 企业领导者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这样。

我用“人格=性格+哲学”这个公式来定义人格。与生俱来 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到、领会到的哲学,这两者相加 就形成了人格。就是说,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的哲学造就了我们 的人格——我们人的精神的品格。

因此,最终决定人格的是哲学,我们总是依据哲学度过一生。 哲学的根基不坚实,人格的树干就长不直,长不壮。

那么,什么是我们需要的哲学呢?用一句话表达,就是“作 为人,何谓正确?”也就是父母教给小孩的简单质朴的做人道理, 也就是人类自古以来倡导的伦理道德。

京瓷是我27岁时周围的朋友帮我创办的公司,经营企业我是外行,既没有知识又没有经验,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企业办 好,烦恼之余,我决定,姑且“将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 正确的方式贯彻下去”。

这个意思就是,不可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 不能只顾自己等等,无论哪一条都是孩童时代家长和老师教过 的——长大成人后忘了的——单纯的规范,就将这种规范作为经 营的指针,作为判断事物的基准。

在企业经营方面我固然无知,但我知道做事违背道德就不可 能成功,这也算是一种单纯的信仰。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基准,却又是一个很正确的原理,遵循这 一原理去经营企业,就不会迷惑,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就能把事业引向成功。

如果要问我成功的理由,我想理由就是这一点。就是说,我 的才能或许有限,但我拥有虽然单纯却非常有力的指针——追求 做人的正确的准则。

作为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符合还是违反基本的伦理道 德——我把这一条当作人生最重要的规范铭记在心,毕生坚守不渝。

当今的日本,许多人把伦理道德看作落伍的、过时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道德被错误地利用,成为军国主义思想教育 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对此进行了反省,但又走向另 一个极端,视“道德”为禁忌。但道德是人类长期培育的智慧的 结晶,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基准。

近代的日本人以陈腐为理由排斥在过去的生活中长期积累的 智慧,因为过分追求所谓的便捷而丢失了许多宝贵的、不可缺少 的东西,伦理道德就是其中之一。

回归到做人最基本的原理原则,用它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是现今时代的要求,追回丢失的智慧,这样的时机已经到来。

(一)哲学根源

这一节节,带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为什么说只靠才干必然 走向失败呢?为什么只有坚持做人的这些准则才能成功呢?正确 的准则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都在做事业,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事业是为人生 服务的,是来提高心性的。二,事业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整个  社会互动的,是一体的。相当于一棵树,在天地间不是风中飘着 的,他能不能长得好,跟脚下的土壤、泥土、水分和天空的雨露、 阳光都有关。没有一个可以孤立生长的树,也没有一个可以孤立 存在的事业。事业既然属于社会中的一部分,和社会互动,肯定 是有规律的。

事业和社会之间的规律是什么呢?这就是“道”,即稻盛和 夫先生提出“正确的准则”,即哲学。道是我们古代圣贤在实践 中观察发现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刚好这几天我们在讲传统教育思想,我们一直追求幸福。幸 福来自于什么?从个体来说, 一个人如果想要幸福,就要懂得几 种基本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和 家人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夫妇、子女关系。这个在古代就叫 人伦,人伦指向幸福。

王阳明当年在《社学教条》中开篇讲到“古之教者,教以人  伦”。古代教育首先是教什么呢?教人伦。古代为什么先教人伦  呢?人伦有多么重要?确实重要,因为它讲述了是人和社会之间、 人和人之间最合理的关系,也就是道。

中国文化有孝道,有对于国家的忠道,对父母的孝,对家人 的慈,对朋友的信,对兄弟的悌,形成中国人的五伦,再加上对  老师的敬道,形成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有的朋友会问,“这些关 系作什么用?”这关系是负责幸福的。五伦如果是完备的, 一定 是一个幸福的人。反之,我们看到一个人生活得不幸福,一定是 基本伦常关系被打破了,其中有任何一个关系不好,都不幸福。  比如说和国家关系不好,祸国殃民,和父母关系不好,不孝父母,和家人关系不好,抛妻弃子,这样的人,所他人所不齿,自己也 痛苦。所以,人和人的基本关系,构成人伦,是幸福的基础。

个人幸福如此,事业成败也是如此。明代大思想家朱柏庐给 儿孙留遗言“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一个人如果事业想做 得好,必须有忠心和孝心,就是能够爱国家,孝父母。《孝经》 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说的也是忠孝之道。 这些话给我们今天很多思考,那么,我们做事业为什么要考虑这 些因素呢?

(二)利他互利

回到前面的话题,事业是和社会互动的,这种互动存在一定  的规律,就是稻盛先生说的“正确的准则”,也就是“哲学”,  也可以称作“道”。如果没有道,不依道而行,很难把事业做好。 好比种地,不观天时,不观地利,就想收获,实现不了。企业不 可能孤立、孤存,一定要依天地而行事,懂得和整个社会互动。

《活法》书中说“道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怎么来理解这  句话?从远古看来,人类一出生都是带着欲望的。有欲望必然出 现争斗、纷争、战争,互相杀戮,然后出现了衰败,最后人类过 得很苦。后来圣贤出现,圣贤发现人类不应该这么生活,所以建  立了文化,让人类恢复正常的、合理的、可以共存共荣的关系, 这就是道。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让人们在利他中而互利。利他  中互利以后,社会开始兴盛了,有了文明,人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所以后来世世代代就把道传下来,由谁来做?教育,所以说“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首先教我们人和人最正确的准则。 授业,教我们方法、科技、技术,然后解惑

人类所有的智慧都是基于追求幸福的,所以祖先发现这个哲 学。稻盛先生提出这种正确准则,不是强迫,是人类在历史上流  传下来的,是最正确的,是人应该顺应的。就是我们说的客观规律。

人类历史上有文明古国。文明的重要标志就是他的文化,人们在一起懂得如何共同生活,不互相伤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一个美好的社会就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一个没有文明的时代 是我害人人、人人害我,最后大家一起衰亡!所以文明与非文明 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就是是否懂得这种在利他中互利共荣的 道。而这个需要人从小去学,需要有人引导。否则,人生而有欲, 欲望不能遏制时,人就学坏了。

在我们中国,儒家文化开始思考整个社会秩序,先建立伦常, 把人和人的关系理顺。然后把这种关系细化成“礼”,所以叫制礼。 伦常关系相当于一个房子的框架。“礼”是房子所有的墙。有了 “礼”以后,再用“乐”来普及落实。所以中国人有人伦、有礼乐。 然后整个社会就稳定了,人们开始过上好的生活了,夫妻和谐、 父子和谐、朋友和谐、君臣和谐。

说到整体,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在做事业,和国家和谐、和 社会和谐、和整个社会互动。在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中而产生企 业自身的价值。

(三)按规律办

稻盛和夫先生说,只靠才干必然走向失败。就等于一个人不 观天时、不观地利就是种禾苗,那禾苗肯定死了。为什么?节气 不对,没有和天地相应。人也是这样,有才干只是这个事我要去做, 至于这个事和客观世界的规律,都没有顾及到。没有按规律办事, 怎么会不失败呢?所以只靠才干必然失败,失败在哪里呢?失败 在违反规律上。

坚持做人的正确准则才能成功,这个说的是坚持这种人类共 荣共存的规律,然后自然就成功了。我利你、你利我,大家互利, 彼此共荣。这个符合中国文化的本来源头,符合人类大的趋势。 正确的做人原则,不是对某个人的约束,是对集体共同成长的一 个公共准则、公共秩序。

这种公共秩序,前人有过建立,后人有过继承。而对这种规律的认同与遵守,就是一个人的思想。 一个思想的厚度,决定了 他未来的事业办到多远。所谓思想厚度,就是我们是否掌握了规 律,相信规律,并善于运用规律,懂得真正去按照规律办事。这 就是一个人思想厚度的直接体现。

稻盛和夫先生很谦虚,他说,我成功没有什么秘沃,只是坚 守最基本的原则,作为不动指针,按它去做的,所以就成功了。  按着规律做当然会成功,人类的历史一直是这样走过来的。稻盛 和夫的事业是对规律的一种证明。不按规律的人都失贩了,这很 正常,就像在冬天种示苗,被东死了,因为没有按规律做嘛。所 以才华再好,种子再好、化肥再好,也没有用,因为违背了规律。

接着稻盛和夫先生又提出来“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这是 企业经营中最基本的问题。“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都建立正确的思 维方式,建立正确的哲学,并不懈努力,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 思维方式和哲学,这样的话,企业就一定能发展, 一定能保持长 期的繁荣。”把这段话浓缩来说,就是企业本身要按照规律办事, 并带领所有员工都按照规律办事,那企业就一定会成功, 一定能 发展。

按规律做不是很容易吗?不是的。如果人没有去学过、训练 过,人欲望太大时,这种本能的欲望和规律是相悖的。欲望和自 私不加以控制,会伤人,先伤了别人,最后肯定自己受伤。所以, 当人在按规律办事时,等于对自己的自私是一种遇制。

人类 – – – 欲望 — – 争斗 — 衰败

人类— 明道— 利他- 一 互利 — 兴盛

这章内容看起来简单,告诉我们要按着正确规则做,难在哪 里?知易行难。实际操作中,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利他?能不能真 正按照正确准则去做,是对我们一种考验。稻盛和夫先生是用自 己这么多年的企业实践为我们做证明,告诉我们说:请你相信, 我是过来人,这么做是可信的。我们对这种规律相不相信,也正 是我们和稻盛哲学之问的差距。学稻盛要找差距,不仅是理论的差距,更是对于一种理论是否相信的差距。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怀 疑、傲慢时,就容易前进了。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节学习。


已发布

分类

作者: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